admin 發表於 2019-7-23 13:36:43

14年保護,“中華水塔”美麗復歸

打開中國植被散布圖,西南部的白色冰川與褐色的高山裸岩之間,有一處被大片翠綠色覆蓋的地皮,無數毛細血管般的溪流自此發源匯集,一起東去。

        這是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每一年輸出600億立方米清潔水。

        往日,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身分影響,當地草原一度過牧超載,生態發生嚴重退化,致下流水灾頻仍。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東澤村牧民才旦本年55歲,對此記憶猶新。他家臨近冬格措納湖,位於黃河源頭四周,曾是一片水草豐美之地。至多的時候,一家5口人養了1000多隻羊,500多頭牦牛。

        到了上世紀70年月末,當地草場狀況變得越來越差,常刮七、8級大風,周圍湖泊及河道也開始干枯。在海拔較高霈方,、地處深山的夏日草場栖身時,為讓牲口飲水,才旦常趕著牛羊去很遠的水源地,來回必要一成天。

        草場不復存在,牧民何去何從?

        2006年10月,才旦一家決定遷往臨近州縣栖身。當年起,整個三江源地區近10萬牧民陸續離開世代栖身的草原,超過70萬戶農牧民主動減少了牲口養殖數量。

        為停止三江源地區生態退化趨勢,2005年至今,國家在當地累計投入超180億元,實施人工草補播、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態工程,一批批干部專家前赴后繼扎根於此,茵蝶,尋找生態恢復“良方”,並获得成效——2013年末,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結束。與2004年比拟,三大江河源頭年均向下流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草原產草量提高30%。

        2014年1月,投入更大、標准更嚴格的二期工程接續啟動。截至2018年,與一期工程實施結果比拟,三江源地區草原植被蓋度提高約2個百分點,丛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水域佔比由4.89%增长到5.7%。

        三江源地區草青、天藍、水碧的气象再度歸來,個別地區生態狀況乃至優於退化前的程度。

        在長江源頭地區,全美,家住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哈秀鄉雲塔村牧民生態監測員當真文德,近6年在村落周邊陸續發現10多隻雪豹。

        在黃河源頭,瑪多縣黃河鄉阿映村牧民鬧瓦近期回抵家鄉,再次看到认识的“千湖美景”,看到了在草場上自由競逐的藏野驢和重披綠衣的山頭。

        在瀾滄江源地區,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地青村牧民布勇,比年來明顯感触草高了、雨水更多了,家門口的河水像兒時一樣再度奔流起來。在山上放牧時,他常能看到珍稀物種岩羊與六畜在统一片草場進食的情形。

        家鄉生態恢復,讓三江源牧民極為珍視。瑪多縣黃河鄉阿映村牧民鬧瓦說:“我們這裡曾經源頭斷流、草原萎縮,國家下鼎力氣把生態恢復得這麼好,牧民有什麼来由不爱惜?”

        記者比年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採訪時,屡次看到當地牧民自發沿路撿拾垃圾。有1.7萬當地牧民被当局聘為生態管護員,承擔生態違法巡護、草原防火等職責,每个月可獲得1800元收入。越來越多放下牧鞭的牧民,開辦藏家樂、藏餐館,從事民族演藝等,減輕了草場承載壓力,操纵當地生態游览資源走上致富门路。

        玉樹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牧民卓瑪加告訴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生態這麼好,今后底子不愁吃穿,日子隻會越來越好。”

        三江源國家公園办理局局長赫萬成暗示,通過14年持續保護,“中華水塔”載譽復歸。此后,青海將在持續嚴格保護三江源地區的基礎上實現生態資源永續操纵,將三江源建設成為生態功效穩定、民族文化獨特的天然保護地,使之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咭片、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诲平台。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14年保護,“中華水塔”美麗復歸